潮人家园

标题: 昔日潮汕农村割稻 [打印本页]

作者: 雄鹰展翅    时间: 2012-5-18 08:29
标题: 昔日潮汕农村割稻
  昔日的潮汕农民有着许多的农活,在这么多农活中,收割水稻可算是他们一年中最辛苦也是享受收获的最快乐的事情。在没有电力和机械设备的年代里,一到水稻收割季节潮汕农村不分男女老幼都手拿镰刀,扛着打谷桶(潮汕人称为“摔桶”)奔赴稻田。

  来到稻田,负责割稻的老人、小孩或是妇女便开始忙活起来。割稻者要躬着身子,身体适度前倾,左手虎口向下顺握着稻根以上的部位,右手紧握镰刀伸往稻根处使劲地拉动,带齿的镰刀便在稻根有韵律地飞舞,几捆水稻就被攥在割稻者手掌中。割稻者两手要娴熟配合,两脚得快步挪动,割下来的稻把需要叠放整齐成“十”字形放在割稻者身后,避免压到还没割的水稻或者弄得参差不齐。割稻者接着一个转身,挥一挥稻子,又齐整地摆放在身后。无论是接或者扣,割稻的刀口是要压在稻秆朝下的,否则容易上滑,一不小心会割破拿稻把的手。割稻,除了腰酸背痛之外,汗流浃背也自然无法避免。汗水流淌浑身黏糊糊的,脸上的汗水很容易就流进眼睛,酸疼异常。

  割完水稻后,还需要有人打谷子(潮汕人称为“摔稻”),这个重任一般是由年轻力壮的男性负责。“摔稻”除了需要体力之外,还要能忍受炎热和痒痛。那水稻叶上长有极细的倒钩,会划伤人的皮肤;灰尘中夹杂着很多的似乎有毒的谷粒针芒,随着风吹会掉落在身上令人瘙痒难当。

  “摔稻”时要用到“摔桶”,它主要由桶、篾、短木梯三部件组成。桶面椭圆形,约长1.5米×宽0.75米×高0.75米。篾笘约高1.5米×宽2米,主要作用是把住摔打稻稿时的谷粒,木梯约1米长,挂在桶沿尖形的一端,伸向桶里,稻捆往梯面摔打,谷粒便掉在桶里。潮汕地区过去就有《摔桶打谷》歌谣:“竹木城门无关锁,挂张梯子乃短短。把总人去缴公粮,出来见了阿黄稿。”“把总”是明清时低级军官,喻农夫双手攥住稻捆:“黄稿”则是脱粒后之稻草。

  “摔稻”的姿势是很有讲究的。“摔稻”者首先要双手捏紧水稻茎干后部(如果握稻较多,则要用左手挑起3至4根禾稻,绕过右手的大拇指,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紧夹住),然后双手向上扬起与头齐平(手动作要缓慢,以防止谷粒带出桶外),在空中划一个弧圈,呈“雪花盖顶”之势,接着用力往梯面摔打,谷粒就在惯性作用之下掉了下来。一捆水稻拍打时双手还需稍作抖动,这样有利于已脱粒的谷物全部撒落于谷桶内,防止谷物在再次上扬中抛撒。“摔稻”者还要连续把这捆水稻翻打几次直至谷粒完全脱落。这样原来沉甸甸的一把水稻,经反复打过后,稻谷已基本脱落在“摔桶”中,手里捏的是一把稻草了。这把稻草放在“摔桶”边上,待第二次打好后,将两把稻草合二为一,随接抽出几根稻草,一手捏住稻草根,一手往稻草把头上缠绕两周,然后用力一抽,一节稻草就捆成了。打完水稻一段,“摔桶”就往前挪一段,单纯靠人手“摔稻”是很不理想的,效率低,耗力大,“摔稻”者有时收完水稻后连胳膊都肿了,抬都抬不起来。

  如今,随着全自动的收割机开进潮汕农村,不管再宽的面积,只要收割机一过,就只见稻草整齐地摆在田里,谷子就像喷水一样喷洒在机上的斗里,再不需要人去割和打了。潮汕农村过去割稻谷的热闹而欢快的场面也渐渐远去,留在了人们记忆的深处。





欢迎光临 潮人家园 (http://www.czr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