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化社区潮人百科收藏本站

潮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潮人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4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潮汕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5 14:5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color=#000000 size=3><STRONG>  潮汕文化</STRONG></FONT></SPAN></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背山襟海,美丽富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门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万有余,是块“十相留声”的神奇热土,更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岭海名邦”,说是“人杰地灵”,并不为过。</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考古材料证实,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入潮汉人和土著长期和睦相处,逐渐融合。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畲族人和民所占人数不多。更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风和海涛淘洗着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万万潮人既刚强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劳、开拓进取、谦恭和顺的潮人群体,令世人所认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内有一个潮汕,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海外的潮人薪传火接,世世代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汕,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现在的潮汕从区域上分为三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城市;</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揭阳市也是粤东古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FON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而说到潮汕文化,我首先介绍一下</SPAN>:</FONT></P><>&nbsp;</P>< align=right><FONT color=#e4e7e5></FONT>&nbsp;<P align=right><FONT color=#e4e7e5>[ 此帖子已被 金石人 在 2008-6-6 1:11:08 编辑过 ]</FONT></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5:00:13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5><FONT size=3>  </FONT>第一篇:潮汕民俗“营老爷”</FONT></SPAN></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在潮汕农村有一个至今仍保存着起源于上古时对土地“春祈”性质的社区性节日,叫“社日”,俗称“营老爷”。“营老爷”,是一个潮汕方言词组,在这个短语中省去主语即“百姓”,“营”字在这里是谓语,作动词“巡游”用,“老爷”是潮汕人对神的一种俗称;其意思是百姓抬着神像巡游。</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通常的“营老爷”,分为“文营”和“武营”二种。“文营”是一种较为斯文的做法,将神像请上神轿之后,沿指定路线在社区中巡游,顺序通过社区中各户的门前接受朝拜,绕了一圈之后回到社坛中。“武营”是一种存在体力上比赛的做法,比如同一自然村中有不同社区有先营完神回社坛得到福报之说,或者在营神中表现体力是一种福气的象征,这很自然的激发壮丁们的表现热情。“营神”实际上也就成为“走神”,这又是一个潮汕方言词组,“走”在这里作“跑”解释。“走神”也分为二种:一种是将神像请上神轿后,捆紧后,壮丁们抬起疾跑,完成既定路线;另一种是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后,由一个壮丁背起疾跑。</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在营神活动中,人们对神像本来应该是恭恭敬敬,但是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如庵埠的郭陇村的营神有“郭陇老爷欠拖”之说,传说这个村的营神由村民轮流办祭,某年轮到一位生活贫困的老兄时,他实在没有钱可完成营神任务,一怒之下,便把神像从社坛中拖了出来折磨一番。胸中恶气消除后,这位老兄方知大事不妙,在村人还没有发现之前便出洋谋生。几年后发财归来,村人知道后,也就乐于效法,而成风俗。</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SPAN></FON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无独有偶,澄海盐灶村有“盐灶神欠拖”之说。盐灶村分为三个社,拖神风俗只在限于上社。盐灶村上社拖神纯粹是一种体力比赛,抬老爷出巡的壮丁,要极力的保护神像不能为拖神的壮丁抢到,而准备拖神的壮丁则要竭力的去抢到神像,然后把神像扳在地面,当成自己的坐骑,要单一个人便抢到神像,那是十分困难的,于是要拖老爷者一般都在事先拉帮结派,准备周密。老爷出巡完毕,到了社坛门外,护神的壮丁一喝,拖老爷的壮丁也就随之抢向神轿,双方各显手段,你拉我扯、抱腰拦手,有人登上神轿,又被掀下。神像最后还是被拉下来,大家肆意摧残一番后,再恭恭敬敬地请回社坛。</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安县卧石村则拿出了“绞老爷”和“舂老爷”的手段。每年正月初九日,社坛的六尊神像被请到另搭的神厂里,接受村民的朝拜,到十一日要将神像请回社坛时,由村里的壮丁扛神于肩上、挟神于腋下,争相追逐,一路上不停让神像相互撞击。到了社坛的埕口,有人就会拿来绳子套住神像的颈部,把神像摔在地下,拖着来回跑;接着大家又轮流的抱起神像往地下摔。完成整个程序之后,神像已是千疮百孔,大家也玩个开心了,再找工匠把神像修理一番。于是就有这样一句俗语:“卧石老爷,愈食愈惊。”</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安县龙湖乡某地的社神是一个主管人间生育的神明。这尊神像的腹下装有一把不固定的木制生殖器,由锦袍遮住,有些久婚未育的妇女为祈生育,便在拜神时偷偷借去,放在家中床上几天后送还,又偷偷装上。每年社日要营神时,就要先检查老爷是否完整,如发现神物不见时,又无法得知是谁借去,于是庙祝就会敲着铜锣,在村中喊:“谁家借了老爷细小物,速送来完,老爷出游了!</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民俗学者蔡泽民先生说:“人们可以把亲手雕塑的偶像当作主宰一切的神明,也就可视为玩偶。”潮人在游神活动中的这类“异类”的表现,这好印证这一点。</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STRONG>潮州正月“营老爷”</STRONG></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营老爷”是潮州民间的一种传统风俗,潮州人在每年的正月开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所谓的“老爷”即是传说中的诸神,有三山国王、太子爷、娘娘、公主等。所谓“营老爷”,就是由村里壮丁抬着“老爷”神像,“营”遍乡里各个角落,“老爷”面前的祭品,俗称“摆神前”,为表示对“老爷”的恭敬,乡里人全猪、全鹅等都会供奉出来,据说祭品越丰盛,就意味着来年更丰收。&nbsp;</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nbsp;“营老爷”既是潮州人的一种传统,也是国泰民安,国家富强的一种表现。今年看了几个村的“营老爷”闹热场面,看到各乡的潮州大锣鼓队,都由十来岁的小孩组成,“老爷”能否显灵尚不知道,起码潮州大锣鼓后继有人已经令人感到欣慰了</SPAN><FONT color=#0909f7>。</FONT></FONT></P>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5:05:17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二篇:潮汕文化之——工夫茶道</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一杯工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ff0000">  工夫茶具与工夫茶叶</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一:茶壶</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二:茶杯</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三:茶洗</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四:茶盘</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五:茶垫</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六:水瓶与水钵</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七:龙缸</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八:红泥小火炉</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九:砂铫</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第十:羽扇与钢筷</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SPAN>&nbsp;</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  </FONT><SPAN style="COLOR: #ff0000">作为品茶习尚的工夫茶</SPAN></FONT></P><P><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据1979版《辞源》:[工夫茶] 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也作“功夫茶”。</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鸿保《闽杂记》十:“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 </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 把工夫茶定性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甚为精当,符合时下各界对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并列出,也甚宽容公允。问题是,同一事物而有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带来一些混乱、麻烦。即如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开起学术会来,会名或会议名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话中“工”、“功”同音,怎么说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工夫茶的家乡却连名都叫不准,这麻烦岂不更大?</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现代汉语辞典》把“工夫”、“功夫”当成一词,释义为: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共四项,但又要读者注意:前三项多作“工夫”,第四义项多作“功夫”。(既有差别,又要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语的“工夫”一词。比如说“某某人过工夫”,指的是对方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的最末句为“也作‘功夫茶”’。这个“也作”,实已含有正、别名的意思)准此,本书从书名到内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FONT color=#0000ff>茶</FONT></SPAN><FONT color=#0000ff>”。</FONT></P></FONT>
4#
发表于 2008-6-7 16:16:20 | 只看该作者

Re:Re:潮汕文化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金石人:</b><br><>怎么那些图片都不见了呢?</P><>站长不会把那些图片给删了吧</P><>没有那些图片整篇文章失色很多啊.</P><>空洞的语言谁会去注意?<IMG src="http://www.czrbbs.com/images/Emotions/24.gif"></P><></blockquote></P><><FONT size=3>应该不是站长删的。</FONT></P><><FONT size=3>系统自动检索无效(也就是无法显示)的图片,并自动清除。</FONT></P><><FONT size=3>解决方法,就是把图片保存在本机,然后,再逐一上传。</FONT></P><><FONT size=3>记得我昨天看的时候,图片位置还在,但是,就是显示不了,是一个红叉。</FONT></P>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Re:Re:Re:潮汕文化

<BLOCKQUOTE><IMG src="images/icon-quote.gif" border=0> <B>娉婷:</B><></P><><FONT size=3>应该不是站长删的。</FONT></P><><FONT size=3>系统自动检索无效(也就是无法显示)的图片,并自动清除。</FONT></P><><FONT size=3>解决方法,就是把图片保存在本机,然后,再逐一上传。</FONT></P><><FONT size=3>记得我昨天看的时候,图片位置还在,但是,就是显示不了,是一个红叉。</FONT></P></BLOCKQUOTE><></P><>哦原来如此,那错怪站长了,不好意思啊</P>
6#
发表于 2008-6-7 19:19:59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金石人:</b><br>&nbsp;<></P><>哦原来如此,那错怪站长了,不好意思啊</P><></blockquote></P><><FONT size=3>非常感谢您的支持!</FONT></P><><FONT size=3>应该是我们做得不够完美,</FONT></P><><FONT size=3>对于系统系统清理无法显示的图片,</FONT></P><><FONT size=3>我们本来应该在用户发贴时给予提示,以避免误会。</FONT></P><><FONT size=3>谢谢您的支持,我们会改进的。</FONT></P>
7#
发表于 2008-6-8 01:57:50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FONT size=3>真的马上就加上去了,太有效率的。</FONT></P><><FONT size=3>不过,今天发贴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大堆红字,吓了一跳!</FONT></P>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5:06:18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三篇:婚烟礼俗</SPAN></FONT></P><><FONT size=3>  </FONT><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nbsp; 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 。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新婚三夭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须说出吉祥如意的“四句”,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也有一些生性诙谐的闹客,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把个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特殊婚俗 过去,潮汕地区还存在许多特殊的婚姻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形形式式的婚姻习俗,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虽然尚存其名,但形式已经完全改观。</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指婚(也称娃娃亲):旧交或要好亲友,由双方父母作主,指定怀胎的二家婴孩出世后若是一男一女即作未来夫妻,称指腹婚。男女双方长大后不管中意与否,由双方父母择日完婚,谓之‘转屋”。</FONT></SPAN></P>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5:08:32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四篇:生老习俗</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STRONG>祈子</STRONG></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 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 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 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 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 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 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 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龙 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 子的愿望。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 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 味生女孩。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STRONG>保胎</STRONG></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妇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许多禁忌,如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 生产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字里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顺产。</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 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STRONG>坐腊、开荤</STRONG></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 肉、吃鱼来滋养身体。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 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 给小孩子佩戴,据说这样就可使小孩长寿</SPAN>。</P></FONT>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1:07:55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待续)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五篇:潮汕方言的文化内涵</SPAN></FONT></P><><FONT color=#0000ff size=3>  </FON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就说“汕头”的“汕”字吧。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樔”即撩罟犹今之“栅箔”,捕捞之所也。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 </SPAN></FONT></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SPAN>。</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潮汕”的由来 </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州话的人为潮州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至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SPAN></FONT></P><P><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0000ff">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SPAN>。</FONT></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潮人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潮人文化社区     © 2006-2017 本站服务器由可林网络提供,特此鸣谢!

拒绝广告,不谈政治!共同营造一片属于我们海内外潮人的纯净网络天空!论坛言论纯属网友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侵犯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