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文化社区潮人百科收藏本站

潮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潮人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石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潮汕文化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1:08:49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六篇:潮汕传统食品</SPAN></FONT></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潮汕风味菜(果菜腌制品,极具地方风味特色)<BR>橄榄菜、甜菜心、脆罗卜、咸菜、贡菜、香菜、<BR>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贡腐、黑橄榄、<BR>冬菜、橄榄糁、咸梅、油橄榄、乌榄&nbsp; 糖果饼干(潮汕名产,选料上乘,制作考究)<BR>潮汕朥饼、潮州老婆饼、仙城束砂、猪油糖<BR>达濠米润、苏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BR>普宁南糖、澄海朥糕、贵屿朥饼、棉湖瓜丁、<BR>潮州姑苏香腐 、花生酥 、蛋黄酥 、麻薄酥 <BR></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食品罐头(肉质细嫩,香醇可口)<BR>潮州鳗鱼、豆鼓银鲫、咸带鱼、咸鳗鱼、<BR>咸枪鱼、梭子蟹肉罐头 调味粉类(佐料极品)<BR>鱼露、酱油、红豉油、沙茶酱、花生酱、芝蔴酱、<BR>五香粉、八角粉、普宁豆酱、潮汕芥末、甜酱油、<BR>榕江味精、豆鼓、三渗酱、梅膏酱 <BR><BR>果业 <BR>——潮汕地区是水果之乡,水果种类繁多,农民种植水果历史悠久。 <BR>——自然环境:潮汕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发展水果生产。 <BR>——地域:潮汕依山面海北部高山屏障,山脉延伸形成了数百万亩的丘陵地带,宜于种果。 <BR>——气候: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霜期极短,雨量充沛,第年春季气温回升,雨量渐多,有利于果树发芽、开花、结果;夏、秋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落叶性果树枝叶繁茂和果实发育;冬季适度低温干旱,有利于落叶性果树落叶休眠,常绿性果树抑制营养生长,提高树液浓度,促进花芽分化,也有利于柑果等晚熟果类的着色成熟,提高品质。<BR>潮汕水果: 潮州柑、香蕉、樟林林檎、乌叶荔枝、青山龙眼、大红柿、乌酥杨梅、谷饶乌榄、三棱橄榄、狮头油甘、澳榴、包冬梨、东湖西瓜、竹蔗、草莓 <BR><BR>橄榄<BR>——橄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果,原产地为我国的海南岛,现在潮汕地区各地农村、山区均普遍有栽种,为潮汕地区群众所喜爱的生果,其中以潮安县文祠、归湖所产橄榄较为闻名。 <BR>——橄榄每年约9-11月成熟,味香甜略带涩,嚼后回味甘醇,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故潮汕人除把橄榄作为食用的生果外,还喜欢把橄榄作为侍客的果品,特别是潮汕许多著名的小菜杂咸,均是以橄榄为主要原料制成,如“油橄榄”、“橄榄糁”、“橄榄菜”等。<BR><BR>潮州柑<BR>——潮州柑是潮汕地区著名水果品种之一,也是潮州菜常用的烹调原料。 潮州柑在潮汕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明代郭青螺《潮中杂记》中就提及:“潮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淡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有二种,皮厚者尤为佳。” 潮州柑有三个品种,包括蕉柑、碰桶柑和雪柑。其中碰桶柑最为著名,是中国柑桔类中果实最大、品质最优的品种,日本柑桔专家田中长三郎誉碰桶柑为“远东柑桔之极品”。但碰桶柑枝梢较长而直立,若管理措施不当,树势易过旺而延迟结果,冬季易落叶,果实易受吸果夜峨等危害。 在碰桶柑中,较著名的品种是碰桶柑和阳二号,其果实扁圆形,平蒡,果皮橙红色,美观,富含营养,肉质脆嫩化渣,甜酸适中,有蜜味,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潮州柑是潮州菜拼盘、菜肴围边常用原料,潮菜中有一道著名的点心“金钱酥柑”,便是以潮州碰桶柑为主要原料。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林檎<BR>——潮汕名果,学名番荔枝,原产澳大得亚,属番荔枝科落叶小乔木的成熟果实。高约5米,树冠4米左右,每年4月开始萌发新叶,开花、结果,9月可陆续采摘。一般植后4个月即开花结果,产量逐年提高,树龄30年以上,性喜阳光,宜植于松软沙质冲积土。约200多年前,澄海县樟森旅泰华侨从国外带来林檎树种,种植于樟林荖巷一带,后逐步扩大种植,成为特产。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质优良,阳光充足,雨水均匀,加上当地人多年积累的丰富栽种经验,生产的林檎果林肉厚,鳞皮鲜艳呈粉绿色,肉质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润甘滑,十分可口。 林檎富含果糖,矿物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有水果补品之称,1988年被评为广东省优质稀有水果。<BR><BR>杨梅<BR>——为杨梅科多年生常绿灌木的成熟果实。 叶羽状,隐形团球花序,果实球状,紫红色、蒂略突起,核小而酥,肉厚质嫩,汁多味馥,甘甜微酸,富含葡萄糖、维生素C,还含可溶性固形物约13%。 杨梅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的功效,所以在潮州菜中,人们往往喜欢以杨梅作为饭后果,或作水果拼盘。 杨梅,潮汕各地农村均有种植,清明后至端午节采摘。</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枇杷<BR>——枇杷是潮汕地区重要水果产品之一。潮汕地区种植枇杷的产区,主要有潮安县的文祠镇、归湖镇和饶平县中、北部的山区镇。 枇杷因其叶形似琵琶而得名。<BR>——枇杷营养丰富,果肉含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等。在潮汕地区,清明前后枇杷便陆续上市,对喜欢吃新鲜的潮汕人来说,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应时水果。枇杷因产地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白沙枇杷、红沙枇杷两种。白沙枇杷皮薄肉白、汁多无渣,味甜似蜜;红沙枇杷果肉橙黄、味道酸甜,爽口健神。因气候和水土的关系,潮汕地区种植的枇杷多为味道较酸的红沙枇杷。<BR></FONT></SPAN><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枇杷当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润燥、清肺、宁嗽、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在潮州菜中,潮菜厨师还经常把枇杷作为烹制菜肴的原料。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饮料冲剂<BR>长春药酒、蛇舌草冲剂 潮汕腊味肉脯(传统制作,色香味美)<BR>肉脯、猪肉脯、牛肉脯、鸡肉松、熏腊肉、<BR>腊肠、肉松、鱼松&nbsp;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潮汕凉果蜜饯(地方名牌,传统凉果,蜚声南洋诸岛)<BR>黄金李、九制陈皮、佛手老香黄、饶平山楂糕、蜜饯橄榄、黄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饼、甘草橄榄、<BR>油甘、芒果、杨桃、杨梅、五味姜、化皮榄、黄皮鼓、话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蔬菜业<BR>——潮汕地区气候温和,冬季无冰冻,全年均可露地栽培蔬菜,且地处南海之滨,水陆交通方便,蔬菜及其制品已远销东南亚各地。潮汕的蔬菜生产历来比较发达,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四季常青。 <BR>潮汕蔬菜<BR>大蒜、马铃薯、香芋、南畔洲萝卜籽、姜薯、益母草</SPAN></FONT></P>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00:56:35 | 只看该作者

Re:Re:潮汕文化

<blockquote><img border=0 src=images/icon-quote.gif> <b>mimosa:</b><br><>没有看到什么图片,只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蓝字。好多啊!看得眼都快花了。</P><>记住啊!下次我要更换眼镜你要买单了!<IMG src="http://www.czrbbs.com/images/Emotions/monkey/43.gif"></P><></blockquote></P><>哈哈......茫茫人海,就怕你找不到俺呢.</P><>不过真让我出这副眼镜呢还真为你的眼睛打抱不平呢.</P>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01:09:56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待续)

<><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ff0000"><FONT size=3>  </FONT>第七篇:潮汕文化之——潮剧</SPAN></FONT></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一、简要描述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FONT></SPAN></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二、发展历史</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三、艺术特点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1、角色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2、唱腔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3、音乐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五、现状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FONT></SPAN></P><P><SPAN style="COLOR: #0000ff"><FONT size=3>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SPAN></P>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13:56:59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怎么那些图片都不见了呢?</P><>站长不会把那些图片给删了吧</P><>没有那些图片整篇文章失色很多啊.</P><>空洞的语言谁会去注意?<IMG src="http://www.czrbbs.com/images/Emotions/24.gif"></P>
15#
发表于 2008-6-14 19:03:39 | 只看该作者

Re:潮汕文化

<>没有看到什么图片,只有一大片一大片的蓝字。好多啊!看得眼都快花了。</P><>记住啊!下次我要更换眼镜你要买单了!<IMG src="http://www.czrbbs.com/images/Emotions/monkey/43.gif"></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潮人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潮人文化社区     © 2006-2017 本站服务器由可林网络提供,特此鸣谢!

拒绝广告,不谈政治!共同营造一片属于我们海内外潮人的纯净网络天空!论坛言论纯属网友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侵犯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